close





漁業署在台灣體制上是由農委會所管,漁農本是一家。 雖面臨退而不休的日子仍有數年,選農或選漁已成為我思索的難題。


水產養殖 ( aquaculture )是水產業的一環,係利用天然水面或人造池塭,放養經濟價值較高之魚蝦類、貝類、甲殼類及藻類等之種苗,施與餌料,驅除病害,使其成長迅速,進而進行人工繁殖之有計劃生產之事業。


台灣的水產養殖,是以陸地養殖為主,在民國70-80年代蓬勃發展(草蝦、鰻魚、甲魚),水產養殖技術在全球堪稱top5。


80年代末期,草蝦養殖因病毒所害,草蝦王國的美譽一夕間全毀。  國小教科書提到的"草蝦之父" 廖一久中研院院士,即使獲頒國內外終身成就獎,對於抗草蝦疾病的疫苗沒有進一步深研。如今台灣吃的到的草蝦,均為進口者多,來源產地為泰國、越南、印尼與印度這些 水產養殖後起之秀國家。


90年代轟動的"台灣鯛"(吳郭魚)成功打開美國市場,隨著兩岸交流,台商將台灣水產養殖技術與加工SOP帶往彼岸複製,如今中國"羅非魚"(吳郭魚)已經將台灣鯛打的落花流水。這些年台灣鯛魚片價格優勢不在,台灣只能賣整尾冷凍魚到國外賺取微薄的原料差價。鰻魚是最神秘的養殖魚,無法以人工孵育,苗來自海 撈。氣候變化、彼岸漁船濫捕,魚苗銳減價格攀升,魚粉價格翻倍,成本不堪的情況下,多數養殖戶棄養,台灣鰻魚養殖的光環已褪。石斑魚,目前也被台商帶往海 南島一代複製養殖技術。


越南養殖的BASA (又稱"多利魚"、英文Basa, Pangasius, Catfish)因美國高關稅抵制,轉往歐洲及其他國家,如今也悄然進入台灣市場,準備與台灣鯛打價格戰。


台灣的水產養殖常被詬病,認為是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的主因。其實,多年前曾有研究調查,地層下陷的主因在於工業區超抽地下水,地層下陷這條罪名卻讓水產 養殖業所扛了。外界的壓力下,農委會漁業署並不鼓勵陸地的水產養殖。十年前,政府鼓勵往海上箱網 (海鱺、鮪魚),其海上箱網高昂的設備與技術購自國外,業界一窩瘋投入。 未料,台灣屬海島國家,颱風天災不斷,多次毀壞箱網設備。如今台灣箱網養殖業者寥寥可數,慘賠經營。


歐洲是水產養殖認證第一個發動者,其概念由MSC(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,海洋管理理事會)延伸,經過中間幾次革演,發展最新的水產養殖管理協會 ASC (Aquaculture Stewardship Council)。  美國跟進,與知名連鎖量販店和進口商聯手,歷經幾次革演,發展最新的BAP水產養殖認證協會(Best Aquaculture Practice)。 歐美兩大水產認證系統的宗旨在於推動: 食物安全、環境永續、社會福利。試圖由市場訂單帶動生產源頭的認證。



台灣水產加工組成的公會,每年業者出國參展,共同營造台灣水產館的好形象。參展經費,由經濟部補助居多(=外銷可替台灣賺外匯),漁業署出錢比例顯得少。與政治立場無 關,但台灣政黨輪換,--,之下,台灣鼓勵水產養殖認證只在民進黨執政時期發光發熱過,這波熱潮在馬先生團隊帶領下迅速冷卻。相較中國、印度、越 南....投入國際水產養殖認證的積極性,台灣是處於"被動、消極"。業界不諱言,漁業署視台灣水產養殖為頭疼項目(地下水管理、災害補償... ),"少做少錯,不做不錯"的默契下,欲將水產養殖導入"自產自銷"的局面,只對國人保證產銷履歷,對於接軌國際水產認證不掛於心。 申請ASC或BAP國際水產認證,台灣業者(魚苗、養殖、加工、甚至飼料廠,一條龍作業),截至目前最新資料顯示,不到五個單位。



現任漁業署署長對於水產養殖的政策長期漠視,如台灣不能與國際水產認證接軌,必定不能改善台灣水產養殖周遭環境與養殖者的用藥觀念,無法給於消費者一個可 信任的食用安全。國際水產認證在食物安全、環境永續、社會福利三大宗旨上訂出相當嚴格的規定,水產用藥、殘留、甚至地下水抽排均有一套限定,也限定勞工不 可超時或雇用童工。養殖業者為中老年,要他們每天填報表與上傳電腦資料,每年接受一次驗證,其精神與金錢成本投入,是否可換取高魚價,沒人敢保證。 但可以打入歐洲市場與美國連鎖系統市場,便多了一個管銷通道。


希望已成功申請到的國際水產認證單位能順利拓展國外市場,取得利潤訂單,協助台灣水產養殖環境的改善與升級,勿讓台灣水產養殖優良技術就此隱沒,勿讓養殖戶苦哈哈過日子。


天佑台灣!



PS:

愁看婆為池塘裡囤積的百萬漁貨賣不掉所苦.....

大環境的政策偏差,我,還要不要隨夫回鄉養魚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jo24 姥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8) 人氣()